Facets

Configure...

Time: PT0.641S

Total number of hits: 45781

Result matrix

Searching in texts for

Found 45781 matches, showing 801 to 850

Sorting is disabled, since we have more than 5000 hits.
Select a facet from the display to the left to filter 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hits and apply sorting or click here to change the setting.

801 史記 / 《樂書第二》 虧缺而鄭音興起, 封君世辟, 名顯鄰州, 爭以相高。
802 史記 / 《樂書第二》 刑以防其姦。 禮樂刑政, 其極一也,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也。
803 史記 / 《樂書第二》 其正乖; 亡國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聲音之, 與正通矣。 宮為君, 商為臣,
804 史記 / 《樂書第二》 是故審聲以知音, 審音以知樂, 審樂以知政, 而治備矣。 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 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 知樂則幾於禮矣。
804 史記 / 《樂書第二》 有遺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 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 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之正也。
805 史記 / 《樂書第二》 勇者苦怯, 疾病不養, 老幼孤寡不得其所, 此大亂之也。 是故先王制禮樂, 人為之節: 衰麻哭泣,
805 史記 / 《樂書第二》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 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 則王備矣。
806 史記 / 《樂書第二》 天地之, 寒暑不時則疾, 風雨不節則饑。 教者,
807 史記 / 《樂書第二》 羽者嫗伏, 毛者孕鬻, 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 則樂之歸焉耳。
808 史記 / 《樂書第二》 稽之度數, 制之禮義, 合生氣之和, 五常之行, 使之陽而不散, 陰而不密, 剛氣不怒,
809 史記 / 《樂書第二》 天下皆寧。 故曰 「樂者樂也」 。 君子樂得其, 小人樂得其欲。 以制欲, 則樂而不亂;
809 史記 / 《樂書第二》 「樂者樂也」 。 君子樂得其, 小人樂得其欲。 以制欲, 則樂而不亂; 以欲忘, 則惑而不樂。
809 史記 / 《樂書第二》 小人樂得其欲。 以制欲, 則樂而不亂; 以欲忘, 則惑而不樂。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廣樂以成其教,
810 史記 / 《樂書第二》 奮疾而不拔, 極幽而不隱。 獨樂其志, 不厭其; 備舉其, 不私其欲。 是以情見而義立,
810 史記 / 《樂書第二》 極幽而不隱。 獨樂其志, 不厭其; 備舉其, 不私其欲。 是以情見而義立, 樂終而德尊;
810 史記 / 《樂書第二》 君子以好善, 小人以息過: 故曰 「生民之, 樂為大焉」 。
811 史記 / 《樂書第二》 德煇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 理發乎外而民莫不承順, 故曰 「知禮樂之, 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
812 史記 / 《樂書第二》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樂必發諸聲音, 形於動靜, 人也。 聲音動靜, 性術之變, 盡於此矣。
812 史記 / 《樂書第二》 盡於此矣。 故人不能無樂, 樂不能無形。 形而不為, 不能無亂。 先王惡其亂, 故制《雅》 《頌》之聲以之,
812 史記 / 《樂書第二》 形而不為, 不能無亂。 先王惡其亂, 故制《雅》 《頌》之聲以之, 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 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 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
813 史記 / 《樂書第二》 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齊矣。 喜則天下和之, 怒則暴亂者畏之。 先王之禮樂可謂盛矣。
814 史記 / 《樂書第二》 治亂以相, 訊疾以雅。 君子於是語, 於是古, 修身及家, 平均天下: 此古樂之發也。
814 史記 / 《樂書第二》 獶雜子女, 不知父子。 樂終不可以語, 不可以古: 此新樂之發也。 今君之所問者樂也, 所好者音也。
815 史記 / 《樂書第二》 冕而總干, 所以教諸侯之悌也。 若此, 則周四達, 禮樂交通, 則夫《武》之遲久, 不亦宜乎? 」
816 史記 / 《樂書第二》 歌《南風》之詩而天治; 紂為朝歌北鄙之音, 身死國亡。 舜之何弘也? 紂之何隘也? 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 舜樂好之,
816 史記 / 《樂書第二》 紂為朝歌北鄙之音, 身死國亡。 舜之何弘也? 紂之何隘也? 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 舜樂好之, 樂與天地同意,
817 史記 / 《樂書第二》 「此亡國之聲也, 不可遂。 」 平公曰: 「何出? 」 師曠曰: 「師延所作也。 與紂為靡靡之樂,
818 史記 / 《樂書第二》 故聖王使人耳聞《雅》 《頌》之音, 目視威儀之禮, 足行恭敬之容, 口言仁義之。 故君子終日言而邪辟無由入也。
819 史記 / 《律書第三》 故云 「望敵知吉凶, 聞聲效勝負」 , 百王不易之也。
820 史記 / 《律書第三》 景風居南方。 景者, 言陽氣竟, 故曰景風。 其於十二子為午。 午者,
820 史記 / 《律書第三》 故曰午。 其於十母為丙丁。 丙者, 言陽著明, 故曰丙; 丁者, 言萬物之丁壯也,
821 史記 / 《律書第三》 倡也; 闔者, 藏也。 言陽氣萬物, 闔黃泉也。 其於十母為庚辛。 庚者,
822 史記 / 《律書第三》 微若聲。 然聖人因神而存之, 雖妙必效情, 核其華者明矣。 非有聖心以乘聰明, 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 神者,
823 史記 / 《律書第三》 建律運曆造日度, 可據而度也。 合符節, 通德, 即從斯之謂也。
824 史記 / 《曆書第四》 周正以十一月。 蓋三王之正若循環, 窮則反本。 天下有, 則不失紀序; 無, 則正朔不行於諸侯。
824 史記 / 《曆書第四》 窮則反本。 天下有, 則不失紀序; 無, 則正朔不行於諸侯。
825 史記 / 《曆書第四》 羽聲復清, 名復正變, 以至子日當冬至, 則陰陽離合之行焉。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 其更以七年為太初元年。 年名
826 史記 / 《天官書第五》 紫宮左三星曰天槍, 右五星曰天棓, 後六星絕漢抵營室, 曰閣
827 史記 / 《天官書第五》 傍一大星, 將位也。 月、五星順入, 軌, 司其出, 所守, 天子所誅也。
827 史記 / 《天官書第五》 所守, 天子所誅也。 其逆入, 若不軌, 以所犯命之; 中坐, 成形,
828 史記 / 《天官書第五》 營室為清廟, 曰離宮、 閣。 漢中四星, 曰天駟。 旁一星,
829 史記 / 《天官書第五》 殘賊、 疾、喪、 饑、兵。 反二舍以上, 居之, 三月有殃, 五月受兵,
830 史記 / 《天官書第五》 月行中, 安寧和平。 陰閒, 多水,
831 史記 / 《天官書第五》 景星者, 德星也。 其狀無常, 常出於有之國。
832 史記 / 《天官書第五》 其文圖籍禨祥不法。 是以孔子論六經, 紀異而說不書。 至天命, 不傳; 傳其人, 不待告;
833 史記 / 《天官書第五》 星茀招搖: 此其犖犖大者。 若至委曲小變, 不可勝。 由是觀之, 未有不先形見而應隨之者也。
834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雖晚周亦郊焉。 」 其語不經見, 縉紳者不
835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議各乖異, 難施用, 由此絀儒生。 而遂除車, 上自泰山陽至巔, 立石頌秦始皇帝德, 明其得封也。
836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從陰下, 禪於梁父。 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
837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 羡門高最後皆燕人, 為方僊, 形解銷化, 依於鬼神之事。 騶衍以陰陽
838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文帝出長門, 若見五人於北, 遂因其直北立五帝壇, 祠以五牢具。
839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是時李少君亦以祠竈、 穀、卻老方見上, 上尊之。 少君者, 故深澤侯舍人,
840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用太牢, 七日, 為壇開八通之鬼。 」 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 常奉祠如忌方。
841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天子親如五利之第。 使者存問供給,相屬於。 自大主將相以下, 皆置酒其家, 獻遺之。
842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 「天將軍」 , 使使衣羽衣, 夜立白茅上,
842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五利將軍亦衣羽衣, 夜立白茅上受印, 以示不臣也。 而佩「天」者, 且為天子天神也。
842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夜立白茅上受印, 以示不臣也。 而佩「天」者, 且為天子天神也。
843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黃帝且戰且學僊。 患百姓非其者, 乃斷斬非鬼神者。 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 黃帝郊雍上帝,
844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除八通鬼。 太一, 其所用如雍一畤物, 而加醴棗脯之屬,
845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卿曰: 「僊者非有求人主, 人主者求之。 其非少寬假, 神不來。 言神事, 事如迂誕,
846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於是郡國各除, 繕治宮觀名出神祠所, 以望幸也矣。
847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明日, 下陰。 丙辰, 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 如祭后土禮。
848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其明年, 上郊雍, 通回中, 巡之。 春,至鳴澤, 從西河歸。
849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通水, 圜宮垣為複, 上有樓, 從西南入, 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
850 史記 / 《封禪書第六》 祠后土於下房, 以二十太牢。 天子從昆侖入, 始拜明堂如郊禮。 禮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