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ts
Configure...
-
XX
- pre-modern Chinese25723
- Middle Chinese159521828
- Ming/Qing2721
- Song/Yuan4663
- Sui/Tang932
- Tang932
- Six Dynasties58085562
- Ancient Chinese97033663
- Old Chinese604021
- Han3317
- Eastern Han16571206
- Western Han166067
- pre-Han2702
- Warring States270250
- Han3317
- Old Chinese604021
- late Zhou68
- Middle Chinese159521828
- Not assigned 19838
Period of creation of text
-
XX
- 四部32645
Classified catalog
Searching in texts for 道
Found 45561 matches, showing 701 to 750
Sorting is disabled, since we have more than 5000 hits.
Select a facet from the display to the left to filter 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hits and apply sorting or click here to change the setting.
701 | 史記 / 《秦始皇本紀》 |
於是廢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墮名城, |
702 | 史記 / 《秦始皇本紀》 |
適戍之眾, 非抗於九國之師; 深謀遠慮, 行軍用兵之道, 非及鄉時之士也。 |
703 | 史記 / 《秦始皇本紀》 |
行自奮之智, 不信功臣, 不親士民, 廢王道, 立私權, 禁文書而酷刑法, 先詐力而後仁義, |
704 | 史記 / 《秦始皇本紀》 |
秦離戰國而王天下, 其道不易, 其政不改, 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
705 | 史記 / 《秦始皇本紀》 |
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 而暴亂之姦止矣。 二世不行此術, 而重之以無道, 壞宗廟與民, 更始作阿房宮, 繁刑嚴誅, |
706 | 史記 / 《秦始皇本紀》 |
蒙罪者眾, 刑戮相望於道, 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眾庶, 人懷自危之心, |
707 | 史記 / 《秦始皇本紀》 |
故先王見始終之變, 知存亡之機, 是以牧民之道, 務在安之而已。 天下雖有逆行之臣, 必無響應之助矣。 |
708 | 史記 / 《項羽本紀》 |
戰不利, 未聞所在。 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 逆無道。 」 |
709 | 史記 / 《項羽本紀》 |
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 曰: 「公將見武信君乎? 」 曰: |
710 | 史記 / 《項羽本紀》 |
章邯令王離、涉閒圍鉅鹿, 章邯軍其南, 築甬道而輸之粟。 陳餘為將, 將卒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 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
711 | 史記 / 《項羽本紀》 |
於是至則圍王離, 與秦軍遇, 九戰, 絕其甬道, 大破之, 殺蘇角, 虜王離。 |
712 | 史記 / 《項羽本紀》 |
有不信之心。 長史欣恐, 還走其軍, 不敢出故道, 趙高果使人追之, 不及。 |
713 | 史記 / 《項羽本紀》 |
脫身獨騎, 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 從酈山下, 道芷陽閒行。 |
714 | 史記 / 《項羽本紀》 |
沛公謂張良曰: 「從此道至吾軍, 不過二十里耳。 度我至軍中, 公乃入。 」 |
715 | 史記 / 《項羽本紀》 |
又惡負約, 恐諸侯叛之, 乃陰謀曰: 「巴、蜀道險, 秦之遷人皆居蜀。 」 乃曰: 「巴、蜀亦關中地也。 」 |
716 | 史記 / 《項羽本紀》 |
取漢王家; 家皆亡, 不與漢王相見。 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 乃載行。 |
717 | 史記 / 《項羽本紀》 |
漢王之敗彭城, 諸侯皆復與楚而背漢。 漢軍滎陽, 築甬道屬之河, 以取敖倉粟。 |
718 | 史記 / 《項羽本紀》 |
漢之三年, 項王數侵奪漢甬道, 漢王食乏, 恐, 請和, |
719 | 史記 / 《項羽本紀》 |
項王至陰陵, 迷失道, 問一田父, 田父紿曰「左」 。 左, |
720 | 史記 / 《高祖本紀》 |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 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 到豐西澤中, 止飲, |
721 | 史記 / 《高祖本紀》 |
「吾子, 白帝子也, 化為蛇, 當道, 今為赤帝子斬之, 故哭。 」 人乃以嫗為不誠, |
722 | 史記 / 《高祖本紀》 |
卒不許項羽, 而遣沛公西略地, 收陳王、項梁散卒。 乃道碭至成陽, 與杠里秦軍夾壁, 破魏秦二軍。 楚軍出兵擊王離, |
723 | 史記 / 《高祖本紀》 |
酈生不拜, 長揖, 曰: 「足下必欲誅無道秦, 不宜踞見長者。 」 |
724 | 史記 / 《高祖本紀》 |
今不下宛, 宛從後擊, 彊秦在前, 此危道也。 」 |
725 | 史記 / 《高祖本紀》 |
於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 更旗幟, 黎明, 圍宛城三帀。 |
726 | 史記 / 《高祖本紀》 |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 係頸以組, 封皇帝璽符節, 降軹道旁。 |
727 | 史記 / 《高祖本紀》 |
項王使卒三萬人從, 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 從杜南入蝕中。 去輒燒絕棧道, 以備諸侯盜兵襲之, 亦示項羽無東意。 |
728 | 史記 / 《高祖本紀》 |
至南鄭, 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 士卒皆歌思東歸。 韓信說漢王曰: 「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 |
729 | 史記 / 《高祖本紀》 |
八月, 漢王用韓信之計, 從故道還, 襲雍王章邯。 邯迎擊漢陳倉, 雍兵敗, |
730 | 史記 / 《高祖本紀》 |
「天下共立義帝, 北面事之。 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 大逆無道。 |
731 | 史記 / 《高祖本紀》 |
立張耳為趙王。 漢王軍滎陽南, 築甬道屬之河, 以取敖倉。 與項羽相距歲餘。 |
732 | 史記 / 《高祖本紀》 |
項羽數侵奪漢甬道, 漢軍乏食, 遂圍漢王。 漢王請和, |
733 | 史記 / 《高祖本紀》 |
為政不平, 主約不信, 天下所不容, 大逆無道, 罪十也。 吾以義兵從諸侯誅殘賊, 使刑餘罪人擊殺項羽, |
734 | 史記 / 《高祖本紀》 |
鎮國家, 撫百姓, 給餽饟, 不絕糧道, 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 戰必勝, |
735 | 史記 / 《高祖本紀》 |
太尉周勃道太原入, 定代地。 至馬邑, 馬邑不下, |
736 | 史記 / 《高祖本紀》 |
復其民, 世世無有所與。 」 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 道舊故為笑樂。 |
737 | 史記 / 《高祖本紀》 |
高祖擊布時, 為流矢所中, 行道病。 病甚, 呂后迎良醫。 醫入見, |
738 | 史記 / 《高祖本紀》 |
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 小人以僿, 故救僿莫若以忠。 三王之道若循環, 終而復始。 周秦之閒, 可謂文敝矣。 |
739 | 史記 / 《呂太后本紀》 |
三月中, 呂后祓, 還過軹道, 見物如蒼犬, 據高后掖, 忽弗復見。 |
740 | 史記 / 《孝文本紀》 |
「古者殷周有國, 治安皆千餘歲, 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 用此道也。 立嗣必子, 所從來遠矣。 |
741 | 史記 / 《孝文本紀》 |
「古之治天下, 朝有進善之旌, 誹謗之木, 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 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 是使眾臣不敢盡情, 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
742 | 史記 / 《孝文本紀》 |
令不得居其故, 陵轢邊吏, 入盜, 甚敖無道, 非約也。 |
743 | 史記 / 《孝文本紀》 |
群臣請處王蜀嚴道、邛都, 帝許之。 長未到處所, 行病死, |
744 | 史記 / 《孝文本紀》 |
十三年夏, 上曰: 「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 百官之非, 宜由朕躬。 今祕祝之官移過于下, |
745 | 史記 / 《孝文本紀》 |
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 刑者不可復屬, 雖復欲改過自新, 其道無由也。 妾願沒入為官婢, 贖父刑罪, 使得自新。 」 |
746 | 史記 / 《孝文本紀》 |
其咎安在? 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 吾甚自愧。 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 《詩》曰『愷悌君子, 民之父母』 。 |
747 | 史記 / 《孝文本紀》 |
今人有過, 教未施而刑加焉, 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 朕甚憐之。 夫刑至斷支體, 刻肌膚, |
748 | 史記 / 《孝文本紀》 |
務莫大焉。 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 是為本末者毋以異, 其於勸農之道未備。 其除田之租稅。 」 十四年冬, 匈奴謀入邊為寇, |
749 | 史記 / 《孝文本紀》 |
為之怛惕不安, 未嘗一日忘於心, 故遣使者冠蓋相望, 結軼於道, 以諭朕意於單于。 |
750 | 史記 / 《孝文本紀》 |
今單于反古之道, 計社稷之安, 便萬民之利, 親與朕俱棄細過, |
750 | 史記 / 《孝文本紀》 |
計社稷之安, 便萬民之利, 親與朕俱棄細過, 偕之大道, 結兄弟之義, 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和親已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