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ts
Configure...
-
XX
- pre-modern Chinese25723
- Middle Chinese159521828
- Ming/Qing2721
- Song/Yuan4663
- Sui/Tang932
- Tang932
- Six Dynasties58085562
- Ancient Chinese97033663
- Old Chinese604021
- Han3317
- Eastern Han16571206
- Western Han166067
- pre-Han2702
- Warring States270250
- Han3317
- Old Chinese604021
- late Zhou68
- Middle Chinese159521828
- Not assigned 19838
Period of creation of text
-
XX
- 四部32645
Classified catalog
Searching in texts for 道
Found 45561 matches, showing 351 to 400
Sorting is disabled, since we have more than 5000 hits.
Select a facet from the display to the left to filter 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hits and apply sorting or click here to change the setting.
351 | 黃帝內經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
5.1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
352 | 黃帝內經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
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 |
352 | 黃帝內經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
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 |
352 | 黃帝內經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 |
353 | 黃帝內經 /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
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 |
353 | 黃帝內經 /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
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
354 | 黃帝內經 /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
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 |
355 | 黃帝內經 /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
8.3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 |
355 | 黃帝內經 /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
其形乃制。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 |
355 | 黃帝內經 /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
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 |
356 | 黃帝內經 /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
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 |
357 | 黃帝內經 /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
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歧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
358 | 黃帝內經 /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
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 |
359 | 黃帝內經 /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
13.3 帝曰:願聞要道。歧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 |
360 | 黃帝內經 /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
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帝曰: |
361 | 黃帝內經 /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
帝曰:何謂神不使。歧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
362 | 黃帝內經 /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
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 |
362 | 黃帝內經 /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
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 |
363 | 黃帝內經 /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
刺鍼必肅,刺腫搖鍼,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
364 | 黃帝內經 /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
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 |
365 | 黃帝內經 /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
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不迴,迴則不轉,及失其機, |
366 | 黃帝內經 /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
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 |
367 | 黃帝內經 /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
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急虛身中卒至,五藏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 |
368 | 黃帝內經 /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
余聞九鍼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 |
368 | 黃帝內經 /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
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 |
369 | 黃帝內經 /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
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
370 | 黃帝內經 /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
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
371 | 黃帝內經 /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
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
372 | 黃帝內經 /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
25.4 帝曰:願聞其道。歧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
373 | 黃帝內經 /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
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挂以髮,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帝曰: |
374 | 黃帝內經 /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
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 |
374 | 黃帝內經 /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
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 |
375 | 黃帝內經 /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
376 | 黃帝內經 /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
故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
377 | 黃帝內經 /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
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 |
378 | 黃帝內經 / 瘧論篇第三十五 |
渴欲冷飲。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歧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 |
379 | 黃帝內經 / 瘧論篇第三十五 |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藏,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 |
380 | 黃帝內經 /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
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 |
380 | 黃帝內經 /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
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歧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
381 | 黃帝內經 / 風論篇第四十二 |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閒,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
382 | 黃帝內經 / 刺要論篇第五十 |
病有浮沈,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 |
383 | 黃帝內經 / 鍼解篇第五十四 |
54.1 黃帝問曰:願聞九鍼之解,虛實之道。歧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鍼下熱也, |
384 | 黃帝內經 /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
為藏鍼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
385 | 黃帝內經 /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
寒氣至,名曰骨痺,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
386 | 黃帝內經 /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
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歧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
387 | 黃帝內經 /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
歧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 |
387 | 黃帝內經 /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
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 |
388 | 黃帝內經 /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
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
389 | 黃帝內經 /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
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 |
389 | 黃帝內經 /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
不反則死。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歧伯曰: |
390 | 黃帝內經 /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
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寫,必切而出, |
391 | 黃帝內經 /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
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鍼道備矣。 |
392 | 黃帝內經 /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
65.2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 |
393 | 黃帝內經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
393 | 黃帝內經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 |
393 | 黃帝內經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 |
393 | 黃帝內經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 |
394 | 黃帝內經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
394 | 黃帝內經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帝曰:善言始者, |
394 | 黃帝內經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𥳑 |
394 | 黃帝內經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願盡聞之。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 |
394 | 黃帝內經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所謂本也,是謂六元。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 |
395 | 黃帝內經 /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
不合陰陽,其故何也。歧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 |
396 | 黃帝內經 /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
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
397 | 黃帝內經 /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
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歧伯曰:所謂上下者, |
398 | 黃帝內經 /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
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 |
398 | 黃帝內經 /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
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 |
399 | 黃帝內經 /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
68.1.1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 |
399 | 黃帝內經 /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
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 |
399 | 黃帝內經 /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
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歧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
399 | 黃帝內經 /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
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歧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
400 | 黃帝內經 /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
68.1.2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歧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