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ts
Configure...
-
XX
- pre-modern Chinese25723
- Middle Chinese159521828
- Ming/Qing2721
- Song/Yuan4663
- Sui/Tang932
- Tang932
- Six Dynasties58085562
- Ancient Chinese97033663
- Old Chinese604021
- Han3317
- Eastern Han16571206
- Western Han166067
- pre-Han2702
- Warring States270250
- Han3317
- Old Chinese604021
- late Zhou68
- Middle Chinese159521828
- Not assigned 19838
Period of creation of text
-
XX
- 四部32645
Classified catalog
Searching in texts for 道
Found 45561 matches, showing 301 to 350
Sorting is disabled, since we have more than 5000 hits.
Select a facet from the display to the left to filter 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hits and apply sorting or click here to change the setting.
301 | 抱朴子 / 外篇 |
抱朴子曰:非分之達,猶林卉之冬華也;守道之窮,猶竹柏之履霜也。故識否泰於獨見者,雖劫以鋒銳, |
302 | 抱朴子 / 外篇 |
天居高而鑒卑,故其網雖疏而不漏;神聰明而正直,故其道賞真而伐僞。是以惠和暢於九區,則七耀得於玄昊;殘害著於品物, |
303 | 抱朴子 / 外篇 |
抱朴子曰:神農不九疾,則四經之道不垂;大禹不胼胝,則玄珪之慶不集。故久憂為厚樂之本, |
304 | 抱朴子 / 外篇 |
瀋微淪妙,則儕玄淵之無測。人事靡細而不浹,王道無微而不憊,故能身賤而言貴,千載彌彰焉。 |
305 | 抱朴子 / 外篇 |
不棲於心術;分定而世累,無繫於胸間。伯陽以道德為首,莊周以逍遙冠篇,用能標峻格於九霄,宣芳烈於罔極也。 |
305 | 抱朴子 / 外篇 |
宣芳烈於罔極也。今先生高尚勿用,身不服事,而著君道臣節之書;不交於世,而作譏俗救生之論;甚愛骨幹毛, |
306 | 抱朴子 / 外篇 |
抱朴子曰: 「君臣之大,次於天地,思樂有道,出處一情,隱顯任時,言亦何繫。 |
307 | 抱朴子 / 外篇 |
吾恐適足取憎在位,招擯於時,非所以揚聲發譽,見貴之道也。 」 |
308 | 抱朴子 / 外篇 |
「夫瓊瑤以寡為奇,磧礫以多為賤,故庖犧卦不盈十而彌綸二儀,老氏言不滿萬而道德備舉。王充著書,兼箱累袠,而乍出乍入, |
309 | 抱朴子 / 外篇 |
四時會而歲功成,五色聚而錦繡麗,八音諧而簫韶美,群言合而道藝辨。積猗頓之材,而用之甚少,是何異於原憲也? |
310 | 抱朴子 / 外篇 |
卻寒以溫,除熱以冷,期於救死存身而已。豈可詣者逐一道如齊楚,而不改路乎?陶朱白圭之財不一物者,豐也; |
310 | 抱朴子 / 外篇 |
云夢孟諸所生萬殊者,曠也。故《淮南鴻烈》 ,始於《原道》 《俶真》 ,而亦有《兵略》 《主術》 ,莊周之書,以死生為一, |
311 | 抱朴子 / 外篇 |
弘麗汪濊,然悉才士所寄,心一夫澄思也。正經為道義之淵海,子書為增深之川流。仰而比之,則景星之佐三辰; |
312 | 抱朴子 / 外篇 |
抱朴子答曰: 「荃可棄而魚未獲,則不得無荃;文可廢而道未行,則不得無文。若夫翰跡韻略之廣逼,屬辭比義之妍媸, |
313 | 抱朴子 / 外篇 |
及在衰世,棲棲惶惶,席不暇溫,志在乎匡斷行道,與仲尼相似。 |
314 | 抱朴子 / 外篇 |
載奏連車,誠為游俠之徒,未合逸隱之科也。有道之世而臻此者,猶不得復廁高潔之條貫焉,為秘丘之俊民,而修茲在於危亂之運, |
315 | 抱朴子 / 外篇 |
遭亂隱遁,含光匿景,未為遠矣。君子行道,以匡君也,以正俗也,於時君不可匡, |
315 | 抱朴子 / 外篇 |
俗不可正,林宗週旋,清談閭閻,無救於世道之陵遲,無解於夭民之憔悴也。 』又故中書郎周生恭遠,英偉名儒也, |
315 | 抱朴子 / 外篇 |
英偉名儒也,亦曰: 『夫遇治而贊之,則謂之樂道;遭亂而救之,則謂之憂道;亂不可救而避之, |
315 | 抱朴子 / 外篇 |
『夫遇治而贊之,則謂之樂道;遭亂而救之,則謂之憂道;亂不可救而避之,則謂之守道。虞舜樂道者也, |
315 | 抱朴子 / 外篇 |
遭亂而救之,則謂之憂道;亂不可救而避之,則謂之守道。虞舜樂道者也,仲尼憂道者也,微子守道者也。 |
315 | 抱朴子 / 外篇 |
則謂之憂道;亂不可救而避之,則謂之守道。虞舜樂道者也,仲尼憂道者也,微子守道者也。漢世將傾, |
315 | 抱朴子 / 外篇 |
亂不可救而避之,則謂之守道。虞舜樂道者也,仲尼憂道者也,微子守道者也。漢世將傾,世務交游, |
315 | 抱朴子 / 外篇 |
則謂之守道。虞舜樂道者也,仲尼憂道者也,微子守道者也。漢世將傾,世務交游,林宗法當慨然虛心, |
315 | 抱朴子 / 外篇 |
若謂林宗不知,則無以稱聰明;若謂知之而不改,則無以言憂道。昔四豪似周公而不能為周公,今林宗似仲尼而不得為仲尼也。 』 」於是問者慨而嘆曰: |
316 | 抱朴子 / 外篇 |
輒誦於口。耳所瞥聞,不忘於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 』其嘆之如此。衡游許下, |
317 | 抱朴子 / 外篇 |
智者詐愚,則愚者事之矣。服之,故君臣之道起焉;事之,故力寡之民制焉。然則隸屬役禦, |
318 | 抱朴子 / 外篇 |
干戈不用,城池不設,萬物玄同,相忘於道,疫癘不流,民獲考終,純白在胸, |
319 | 抱朴子 / 外篇 |
「降及杪季,智用巧生,道德既衰,尊卑有序,繁升降損益之禮,飾紱冕玄黃之服, |
319 | 抱朴子 / 外篇 |
故曰: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使夫桀紂之徒,得燔人辜諫者, |
320 | 抱朴子 / 外篇 |
去害興利,百姓欣戴,奉而尊之,君臣之道於是乎生,安有詐愚凌弱之理?三五迭興,道教遂隆, |
320 | 抱朴子 / 外篇 |
君臣之道於是乎生,安有詐愚凌弱之理?三五迭興,道教遂隆,辯章勸沮,德盛刑清,明良之歌作, |
321 | 抱朴子 / 外篇 |
攻無罪之國,僵屍則動以萬計,流血則漂櫓丹野。無道之君,無世不有,肆其虐亂,天下無邦, |
322 | 抱朴子 / 外篇 |
年凶災眚,又減撤之。無已之欲,不在有道,子之所云,可以聲桀紂之罪,不足以定雅論之證也。 |
323 | 抱朴子 / 外篇 |
至於季世,官失佃課之制,私務浮末之業,生谷之道不廣,而游食之徒滋多,故上下同之,而犯非者衆, |
324 | 抱朴子 / 外篇 |
而言有役有賦,使國亂者,請問唐虞升平之世,三代有道之時,為無賦役以相供奉,元首股肱,躬耕以自給邪? |
325 | 抱朴子 / 外篇 |
坑阱充蹊則麟虞斂跡。情不可極,欲不可滿,達人以道制情,以計遣欲,為謀者猶宜使忠,況自為策而不詳哉! |
326 | 抱朴子 / 外篇 |
此言大物,不可失所也。且夫正色彈違,直道而行,打撲乾紀,不慮讎隟,則怨深恨積。 |
327 | 抱朴子 / 外篇 |
唯以達者為賢,而不知僥求者之所達也;唯以窮者為劣,而不詳守道者之所窮也。且夫懸象不麗天,則不能揚大明灼無外,嵩岱不托地, |
328 | 抱朴子 / 外篇 |
蓋修德而道不行,藏器而時不會,或俟河清而齒已沒,或竭忠勤而不見知, |
328 | 抱朴子 / 外篇 |
不亦陋哉!瞻徑路之遠,而恥由之;知大道之否,而不改之。齊通塞於一途,付榮辱於自然者, |
329 | 抱朴子 / 外篇 |
旁綜河洛,晝競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輝,道靡遠而不究,言無微而不測,以儒墨為城池,以機神為干戈, |
329 | 抱朴子 / 外篇 |
俄而寤智者之不言,覺寸一之無咎,意得則齊荃蹄之可棄,道乖則覺唱高而和寡,於是奉老氏多敗之戒,思金人三緘之義,括鋒穎而如訥韜, |
330 | 抱朴子 / 外篇 |
通同不具,昔欲詣京師索奇異,而正值大亂,半道而還。每自嘆恨。今齒近不惑,素志衰頹, |
331 | 抱朴子 / 外篇 |
包胥不納存楚之賞,成功不處之義焉。正遇上國大亂,北道不通。而陳敏又反於江東,歸途隔塞。會有故人譙國嵇君道, |
331 | 抱朴子 / 外篇 |
北道不通。而陳敏又反於江東,歸途隔塞。會有故人譙國嵇君道,見用為廣州刺史。乃表請洪為叄軍。雖非所樂, |
331 | 抱朴子 / 外篇 |
然利可避地於南,故黽勉就焉。見遣先行催兵,而君道於後遇害,遂停廣州。頻為節將見邀用,皆不就。 |
331 | 抱朴子 / 外篇 |
趨走風塵,猶必不辦大致名位而免患累,況不能乎?未若修鬆喬之道,在我而已,不由於人焉。將登名山, |
331 | 抱朴子 / 外篇 |
妨人所作,不得專一,乃嘆曰: 「山林之中無道也。而古之修道者,必入山林者,誠欲以違遠讙嘩, |
331 | 抱朴子 / 外篇 |
不得專一,乃嘆曰: 「山林之中無道也。而古之修道者,必入山林者,誠欲以違遠讙嘩,使心不亂也。 |
332 | 抱朴子 / 外篇 |
會遇兵亂,流離播越,有所亡失,連在道路,不復投筆十餘年,至建武中,乃定凡著《內篇》二十卷, |
332 | 抱朴子 / 外篇 |
兵事、方伎、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別有目錄。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 《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 |
333 | 抱朴子 / 外篇 |
或強牽引觀之,殊不入神,有若晝睡。是以至今不知棋局上有幾道樗蒲齒名。亦念此輩末伎,亂意思而妨日月,在位有損政事, |
334 | 抱朴子 / 外篇 |
以侍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與不曉者對,便可以當全獨勝,所向無前矣。晚又學七尺杖術, |
335 | 抱朴子 / 外篇 |
洪既著「自敘」之篇,或人難曰: 「昔王充年在耳順,道窮望絕,懼身名之偕滅,故自紀終篇。先生以始立之盛, |
335 | 抱朴子 / 外篇 |
懼身名之偕滅,故自紀終篇。先生以始立之盛,值乎有道之運,方將解申公之束帛,登穆生之蒲輪,耀藻九五, |
336 | 黃帝內經 /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 |
337 | 黃帝內經 /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
338 | 黃帝內經 /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
339 | 黃帝內經 /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歧伯曰: |
339 | 黃帝內經 /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年皆百數,能有子乎。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
340 | 黃帝內經 /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旡有終時,此其道生。 |
341 | 黃帝內經 /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 |
342 | 黃帝內經 /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
343 | 黃帝內經 /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
344 | 黃帝內經 /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 |
345 | 黃帝內經 /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飱泄,奉藏者少。 |
346 | 黃帝內經 /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347 | 黃帝內經 /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
348 | 黃帝內經 /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 |
349 | 黃帝內經 /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
湊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
350 | 黃帝內經 /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
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