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ing in texts for 論說

Found 100 matches, showing 1 to 50

Click here to display matches tabulated by text
Click here to display all matches
Taxonomy of meanings: Phonetic profile:

字書:
漢リポ: 論 說

1 禮記 / 文王世子 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大司成論說在東序。
2 漢書 /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上下俱欲,驩然交欣,千載壹合,論說無疑,翼乎如鴻毛過順風,沛乎如巨魚縱大壑。其得意若此,
3 文選 / 王子淵聖主得賢臣頌一首 上下俱欲,懽然交欣,千載一會,論說無疑。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若巨魚縱大壑。其得意如此,
4 文子 / 符言 必以卑辭。幣單而欲不厭,卑體免辭,論說而交不結,約束誓盟,約定而反無日,是以君子不外飾仁義,
5 蔡中郎集 / 蔡中郎集卷十 凡祭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于東序。 」又曰: 「大司成論說在東序。 」然則詔學皆在東序。東序、東之堂也,學者詔焉。
6 六韜 / 文韜 果敢輕死以貪祿秩,不圖大事,得利而動;以高談虛論說於人主,王者慎勿使。
7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 全上古三代文 - 全秦文 - 全漢文 - 全後漢文 / 王褎 上下俱欲, 驩然交欣, 千載壹合, 論說無疑, 翼乎如鴻毛過順風, 沛乎如巨魚縱大壑。 其得意若此,
8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 全上古三代文 - 全秦文 - 全漢文 - 全後漢文 / 王褎 振之發曜, 黝若元珪之垂。 於是搖鬢奮髭, 則論說虞唐; 鼓鬐動鬣, 則研覈否臧。 內育環形,
9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 全上古三代文 - 全秦文 - 全漢文 - 全後漢文 / 桓譚 立毀所作《蓋天圖》 。 其後班孟堅《漢書》據用甚多。 王仲任《論衡‧超奇篇》 、 《佚文篇》 、 《定賢篇》 、 《案書篇》 、 《對作篇》皆極推崇。 至謂子長、子雲論說之徒, 君山為甲, 則其書漢時早有定論。 惜久佚失,
10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 全上古三代文 - 全秦文 - 全漢文 - 全後漢文 / 魯恭 《上疏論說經》
11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 全上古三代文 - 全秦文 - 全漢文 - 全後漢文 / 蔡邕 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 皆小樂正詔之于東序。 」 又曰: 「大司成論說在東序。 」 然則詔學皆在東序。 東序, 東之堂也,
12 南華真經註疏 /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己矣䟽夫酒滓曰糟漬糟曰粕夫醇酎比乎道德糟粕方之仁義已陳芻狗曾何足云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䟽貴賤禮隔不可輕言庸委之夫輒敢議 論說若有理方可免辜其如無辭必獲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䟽甘緩也苦急也數術也夫斲輪失所則罕固若使得宜則口不能言也況之理教其義亦然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
13 南華真經註疏 / 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䟽無形不可圍者道也至道深玄絶於心色故不可以名數分別亦不可以數量窮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註唯無而已何精粗之有哉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無也故求之於言意之表而入乎無言無意之域而後至焉䟽夫可以言辯論說者有物之粗法也可以心意致得者有物之精細也而神口所不能言聖心不能察者妙理也必求之於言意之表豈期必於精粗之間乎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註大人者無意而在天行也舉足而投諸吉地豈出害人之塗哉䟽夫大人應物譬彼天行運而無心故投諸吉地出言利物終不害人也不多仁恩
14 南華真經註疏 / 彼至則不論註悗然不覺乃至論則不至䟽彼至聖之人忘言得理故無所論說 論說之則不至於道明見無值註闇至乃值䟽值命遇也夫能閉智塞聰冥契玄理若顯明間見則不會眞也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15 南華真經註疏 / 巵言日出和以天倪註夫巵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況之於言因物隨變唯彼之從故曰日出日出謂日新也日新則盡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盡則和也䟽巵酒器也日出猶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夫巵滿則傾巵空則仰空滿任物傾仰隨人無心之言即巵言也是以不言言而無係傾仰乃合於自然之分也又解巵支也支離其言言無的當故謂之巵言耳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註言出於已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連叔之類皆所借者也䟽籍假也所以寄之也人十言九語者爲假託外人論說之也親父不爲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註父之譽子誠多不信然時有信者輒以常嫌見疑故借外論也䟽媒媾合也父談其子人多不信別人譽之信者多矣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16 南華真經註疏 / 且子正爲名我正爲利名利之實不順於理不監於道䟽監明也見也子張心之所爲正在於名苟得心之所爲正在於利且名利二途皆非眞實既乖至理豈明見於玄道吾日與子訟於無約曰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情易其性則異矣乃至於棄其所爲而殉其所不爲則一也䟽訟謂論說也約謂契誓也棄其所爲捨己殉其所不爲逐物也夫殉利謂之小人殉名謂之君子名利不同所殉一也子張苟得皆共談玄言於無爲之理敦於莫逆之契也故曰無爲小人反殉而天無爲君子從天之䟽而爾也既不逐利又不殉名故能率性皈根合於自然之道也若枉若直相而天極面觀四方與時消息
17 大般涅槃經 / 若藏如來真實舍利,及為外病之所惱害,或為四大毒蛇所侵,論說我者,悉無是處;若說無我,斯有是處。
18 大般涅槃經 / 現病品第六 世尊!如來今日亦復如是,右脇而臥,無所 論說,此閻浮提有諸愚人,當作是念: 『如來正覺必當涅槃。
19 莊子集釋 / 外篇秋水第十七 【疏】夫可以言辨論說者,有物之粗法也;可以心意致得者,有物之精細也;
20 莊子集釋 / 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 【一四】【疏】彼至聖之人,忘言得理,故無所論說;若論說之,則不至於道。
20 莊子集釋 / 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 【一四】【疏】彼至聖之人,忘言得理,故無所論說;若論說之,則不至於道。
21 莊子集釋 / 雜篇寓言第二十七 假也,所以寄之(也)〔他〕人。十言九信者,為假託外人論說之也。
22 莊子集釋 / 雜篇盜跖第二十九 【二】【疏】訟,謂論說也。約,謂契誓也。棄其所為,
23 神仙傳 / 薊子訓 先詣書生如其言語貴人貴人各灑掃到日中子訓徃 凡二十三處便有二十三子訓各在一處諸貴人各各 喜自謂子訓先詣之定明日相參問同時各有一子訓 其衣服顔色皆如一而論說隨主人諮問各各答對不 同耳主人竝為設酒食之具以餉子訓皆各家家盡禮 飲食之於是逺近大驚諸貴人竝欲詣之子訓謂書生 曰諸人謂我當有重瞳八采故欲見我我亦無所道我
24 華嚴經問答 / 因果即菩薩及佛也。 如是理法差別隨所化眾生說十諦也。 如是十種四諦一乘三乘小乘共行也。 廣如論說也。 十忍者十地中。 內會理用為忍。 何等為十。
25 論衡 / 《逢遇篇》 夫持帝王之霸者之主,雖精見距;更調霸說,
26 論衡 / 《本性篇》 情與性也。昔儒舊生,著作篇章,莫不論說,莫能實定。
27 論衡 / 《異虛篇》 論說之家,著於書記者,皆云: 「天雨穀者凶。 」 《書傳》曰:
28 論衡 / 《答佞篇》 下知之,大易小難。何則?大佞材高,論說麗美,因麗美之說,人主之威,人立心並不能責,
29 論衡 / 《效力篇》 不遭有力之將援引薦舉,亦將棄遺於衡門之下,固安得升陟聖主之庭,論說政事之務乎?
30 論衡 / 《超奇篇》 博聞強識,世間多有;著書表文,論說古今,萬不耐一。
31 論衡 / 《超奇篇》 夫通人覽見廣博,不能掇以論說,此為匿生書主人,孔子所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者也,
32 論衡 / 《超奇篇》 子高遠矣,然而因成紀前,無胸中之造。若夫陸賈、董仲舒,論說世事,由意而出,不假取於外,然而淺露易見,
33 論衡 / 《超奇篇》 論說之出,猶弓矢之發也。論之應理,猶矢之中的。
34 論衡 / 《譴告篇》 是有為,非自然也。黃、老之家,論說天道,得其實矣。
35 論衡 / 《正說篇》 種類相從,科條相附。殊種異類,論說不同,更別為篇。意異則文殊,事改則篇更,
36 論衡 / 《案書篇》 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質定世事,論說世疑,桓君山莫上也。故仲舒之文可及,而君山之論難追也。
37 論衡 / 《對作篇》 衛驂乘者越職而呼車,惻怛發心,恐上之危也。夫論說者閔世憂俗,與衛驂乘者同一心矣。愁精神而幽魂魄,動胸中之靜氣,
38 論衡 / 《自紀篇》 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其論說始若詭於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以筆著文,
39 論衡 / 《自紀篇》 荅曰:論貴是而不務華,事尚然而不高合。論說辯然否,安得不譎常心、逆俗耳?眾心非而不從,
40 大智度論一百卷附音釋附要義條目集不分卷 / 卷第四十四 佛威力大故魔無所能。但能壞小菩薩。乃至作佛形像來壞菩薩行六波羅蜜。或讚歎開解論說。隨聲聞所應學經法。或作佛身來語之言。汝不任得佛。
41 大智度論一百卷附音釋附要義條目集不分卷 / 卷第五十四 不解不知。須菩提語諸天子。汝等法應不知。我無所論說乃至不說一字。亦無聽者。何以故。諸字非般若波羅蜜。
42 文心雕龍十卷 / 卷一 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
43 文心雕龍十卷 / 卷四 論說第十八
4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卷第七 大德。不解不知。須菩提語諸天子。汝等法應不知我無所論說。乃至我不說一字亦無聽者。何以故。諸字非般若波羅蜜。
45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陳文 / 《張正見》 勝負在誰處乎,有心之與無心,徒欲分別虛空耳,何意不許我論說,而使我謙退,此謂鷦鵬已翔于寥廓,而虞者猶窺藪澤而求之,
46 三國志六十五卷附校記一卷 /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使人讀《史》 、 《漢》諸紀傳,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戲謔,從朝至夕,
47 博物誌十卷 / 《博物誌》卷二 桓譚《新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繫獄,佯死,臭爛,
48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 / 《繆襲》 還復為郎。廷康元年卒。時年四十餘。統每論說古今世俗行事。發憤歎息。輒以為論。名曰昌言。
49 妙法蓮華經 /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 「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
50 妙法蓮華經 /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