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DOXON  佯謬法

ANOMINA in the form of a statement that is manifestly unacceptable to the intended audience.

Deliberately and provocatively contradictory statement, often with a non-contradictory meaning.

Hypernym
  • ANOMIARHETORICAL STYLE of breaking norms, conventions or regular patterns of a language.
    • RHETORICAL STYLE體裁詞格 RHETORICAL DEVICE which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matters of style of presentation rather than distribution of expressions or semantic structure.
DEF: Miriam 136 "Paradox, a figure which excites wonder, often invovles apparent self contradiction."

Greek/Latin: Current.

Ancient Chinese: Commonly cultivated.

Rhetorical device locations: 64
  • 郭店語叢 凡物由亡生。 (亡 written as 望)
  • 郭店語叢 不可為也,/
  • 郭店語叢 人亡能為。
  • 郭店語叢 有生乎名。
  • 郭店語叢 凡物由亡生。
  • 韓非子 是故去智而有明, 去賢而有功 去勇而有強
  • 韓非子 “上德不德”,
  • 韓非子 德則無德。 不德則有德
  • 韓非子 “上德不德,
  • 韓詩外傳 大直若詘,
  • 韓詩外傳 大辯若訥,
  • 韓詩外傳 大巧若拙,
  • 韓詩外傳 罪莫大於多欲,
  • 韓詩外傳 禍莫大於不知足,
  • 韓詩外傳 咎莫憯於欲得。
  • 韓詩外傳 其用不屈。
  • 道德經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 道德經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
  • 道德經
  • 道德經 故大制
  • 道德經 道常無為,
  • 道德經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 道德經 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 道德經 至譽無譽。
  • 道德經 故貴以賤為本,
  • 道德經 高以下為基。
  • 道德經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太白若辱

    Multiple, mitigated by 若 .

  • 道德經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 道德經 大盈若沖, 其用不窮
  • 道德經 大直若屈。
  • 道德經 大巧若拙。
  • 道德經 大辯若訥。
  • 道德經 不出戶 知天下 不闚牖 見天道
  • 道德經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
  • 道德經     不見而明。 弗為而成
  • 道德經 大道甚夷,
  • 道德經 知者不言。
  • 道德經 言者不知。
  • 道德經 聖人不病, 以其病病也 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 道德經 知不知上,
  • 論語 「觚不觚, 觚哉 觚哉
  • 論語 「先進於禮樂, 野人也 後進於禮樂 君子也 如用之 則吾從先進

    Confucius is proud to follow the 野人 .

  • 荀子 故大巧在所不為,
  • 荀子 大智在所不慮。
  • 莊子 今之隱几者, 非昔之隱几者也
  • 莊子 女聞人籟 而未聞地籟
  • 莊子 是今日適越 而昔至也
  • 莊子 故分也者, 有不分也 辯也者 有不辯也
  • 莊子 故曰辯也者 有不見也
  • 莊子 夫大道不稱, 大辯不言 大仁不仁 大廉不嗛 大勇不忮
  • 莊子 道昭而不道, 言辯而不及 仁常而不周 廉清而不信 勇忮而不成
  • 莊子 至禮有不人, 至義不物 至知不謀 至仁无親 至信辟金
  • 論語 「觚不觚,
  • 論語 6.25 子曰:
  • 論語 無臣而為有臣。
  • 論語 「唯上知與下愚

    There is a whiff of self-irony here.

  • 論語 欲仁而得仁, 又焉貪
  • 論語 我欲仁, 斯仁至矣
  • 論語 我欲仁, 斯仁至矣

    仁 being the apex of moral perfection, it turns out to be so perfect a virtue that many of the finest disciples cannot lay claim to it! And yet it is here claimed to be so easy. This is a really important deep paradox.

  • 論語 其知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
  • 論語 「唯仁者 能好人 能惡人
  • 論語 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

    Confucius KNOWS and doesn't deny, that such a person, when not learned, is not learned just because he is morally satisfactory. Confucius plays on the polysemy of 學 to create something of a JOKE.

  • 論語 「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 一則以懼
  • 論語 其知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