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S
Browse
Texts
Concepts
Characters
Words
Citations
Word relations
Syntactic functions
Semantic features
Rhetorical devices
Observations
Bibliography
翻譯名義集
目錄
翻譯名義序
蘇州景德寺普潤大師行業記
僧伽眾名第十三
諸佛別名第二
通別三身第三
釋尊姓字第四
三乘通號篇第五
菩薩別名篇第六
度五比丘篇第七
十大弟子篇第八
總諸聲聞篇第九
宗釋論主篇第十
宗翻譯主篇第十一
七眾弟子篇第十二
釋氏眾名篇第十三
時分第二十四
四魔篇第十五
趣篇第十六
人倫篇第十七
長者篇第十八
外道篇第十九
六師篇第二十
鬼神篇第二十一
畜生篇第二十二
地獄篇第二十三
時分篇第二十四
皇后篇第二十六
世界篇第二十七
諸國篇第二十八
眾山篇第二十九
諸水篇第三十
林木篇第三十一
五果篇第三十二
百華篇第三十三
眾香篇三十四
七寶篇第三十五
數量篇第三十六
什物篇第三十七
顯色篇第三十八
總明三藏篇第三十九
十二分教篇第四十
律分五部篇第四十一
論開八聚篇第四十二
示三學法篇第四十三
辨六度法篇第四十四
釋十二支篇第四十五
明四諦法篇第四十六
止觀三義篇第四十七
眾善行法篇第四十八
三德祕藏篇第四十九
法寶眾名篇第五十
四十二字篇第五十一
名句文法篇第五十二
初釋通號
次辯別名
增數譬喻篇第五十三
半滿書籍篇第五十四
唐梵字體篇第五十五
煩惱惑業篇第五十六
心意識法篇第五十七
陰入界法篇第五十八
犍稚道具篇第六十
沙門服相篇第六十一
齋法四食篇第六十二
翻譯名義集卷第七
Source: CBETA
Help
in
texts
titles
dictionary
translations
everything
bibliography
Login
Edition:
Generated from the TLS textfiles in Kanripo format on 2019 03 20 【大】 FANYI MINGYI JI
Catalog category:
事彙部類
Dates:
S. Song
9999
Textlength:
167355 characters.
Comment:
Wikidata:
WD
References:
wit-1:
【大】
次辯別名
line / %
次辯別名
原夫通號意生者。意謂作意。此顯同居之修因。生謂受生。此彰方便之感果。故曰安樂作空意。三昧作假意自性作中意。又意者如意故。魏譯入楞伽經云。隨意速去。如念即至無有障礙名如意身。又意者意憶故。唐譯大乘入楞伽經(文有七卷)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此即從譬號意生身。彼經兩義。釋此通名。初云大慧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次云如幻三昧力。神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願故。猶如意去。生於一切諸聖眾中。輔行釋云。初云憶處。次云憶願。二義並是意憶生故。名為意生。然此通名。先達釋云。生方便已。憶先同居所見凡境。智願熏修作意求生。神通化物。今謂此解違文失旨。且違文者。淨名疏云。三種意生身所不能斷。故生有餘。受法性身。是則祖師釋名。從下以生上。先達解義自上而來下顛倒談之。違逆文矣。其失旨者。經中憶先所見本是喻文。先賢迷之而作法解。故知舊釋未善通名也。然智者疏稱意生身。以依宋譯楞伽故(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文有四卷)荊溪記中名意成身。以準唐譯楞伽故。雖二經名殊而義歸一揆。以後譯經。取成就義號意成身。故記主云。成之與生。並從果說。是則意之一字乃順於因。生之一字則從於果。故知此名因果雙立也。次辯別名者。初法華玄云。一安樂法意生身。此欲擬二乘人。入涅槃安樂意也。二三昧意生身。此擬通教出假化物用神通三昧也。三自性意生身。此擬別教修中道自性意也。今釋曰。初名安樂者。以舊經云安住心海識浪不生故。智者立為安樂法也。此乃用經義以立名。二名三昧意生身者。以舊經云得如幻三昧無量相力具足莊嚴隨入佛剎故。智者立為三昧意生也。然則今宗三諦俱受三昧之名。此文既以神通而釋。則當俗諦三昧。如釋籤云。若於諸知識所。但得俗諦三昧。但破無知。名為無明。今此三昧與彼文同。三曰自性者。以舊經云覺一切佛法緣自得樂相故。智者立為自性意生。以別教中道是諸法之自性故。淨名記云。若不見中則不見於諸法自性。然此玄義。不用被接解釋。唯約前之三教以伸者斯則順乎教旨也。良以作意之名。從偏教立。由無照性之功。遂有別修之行。所以圓教無此意耳輔行云。玄文不云攝入三者。以觀勝故且置不論。又意生之名。宜在教道。二淨名疏云。一三昧正受意生身。恐是通教同入真空寂定之樂故。涅槃云。聲聞定力多故。不見佛性。二覺法性意生身。恐是別教菩薩。雖證偏真。而覺知有中道法性。三無作意生身。此恐是圓教菩薩。觀於中道無作四諦。圓伏無明。今釋曰。初名三昧。吾祖既以真空寂定而釋。此則屬乎真諦三昧。以此之定心寂不動。故名正受。位次言之如記主云。若約通教。七地已上或至九地。此之初名。全依經立(經如下引)二名覺法性者。覺謂覺知法性乃是但中之理。以位言之。如記文曰。言自性者。別住同通。應取十行。此之一名。亦依經立。三名無作者圓中稱性。修德行亡。故云無作。以位言之。如記主云圓教既云伏於無明。即知七信也。然茲疏文若約正接甄明。此用通教一正。以釋初名。復以別圓兩接銷後二義。若望玄文。前則無於三藏。後乃加乎圓教。而此文中前無三藏者。乃順教旨。以界外之土小乘未詮故。談意生不用三藏。後加圓者。此順位義以由別圓似解未發真修。皆名作意。然淨名疏。明意生身。雖指勝鬘。及乎釋義。全用楞伽。當知勝鬘但有通名。無別號矣。三輔行記云。一入三昧樂意成身。亦云正受。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動故。二覺法自性意成身。即八地中普入佛剎故。以法為自性。三種類俱生無作意成身。謂了佛證法。今釋曰。初之一名。既指通教三地已去。與前二文。名義大同。如唐譯經云。三四五地入於三昧。離種種心。寂然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浪波。了境心現皆無所有。是名入三昧樂意成身(宋譯魏譯則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二名覺法自性意成身者。與妙玄第二名異義同。然記文中。既指八地入假。乃以覺了如幻之法通達自在。名為覺法自性。故唐譯經云。謂八地中了法如幻皆無有相。心轉所依。住如幻定。及餘三昧。能現無量自在神通。如華開敷。速疾如意。如幻如夢如影如像。非造所造與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莊嚴普入佛剎。了諸法性。是名覺法自性意成身(宋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魏譯名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 。三名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身者。種以能生為義。類從流類立名。中道之觀。能生佛界。故此因位與果為類。故曰種類俱生也(經中亦名聖種類身) 。言無作者。別十回向。了佛證法。故名無作。故唐譯經云。了達諸法自證法相。是名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身(宋魏二譯此名皆同) 。然第三名雖三文立名俱異。而同對中觀。復與淨名第二之名義亦同矣。然荊溪師自斷記文則云。此約通教及以別接。竪判次位。故知輔行用通一正及別接也。問曰。凡作記者。本扶於疏。何緣此記。釋意生身。但用通教。竪論位次。有異智者二疏之義。答曰。準記示云。故知今判與經意同。經文未攝別位為異。是知荊溪異智者者。為順本經故。問曰。準經判位。既唯在通。何緣智者用四教釋耶。答曰。祇由意生之義該乎九人(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別三十心。圓十信位) 。所以吾祖就義釋之。適時有異問曰。天台頓悟法相朗然。淨名疏內焉稱恐是。法華玄中安言欲擬乎。答曰。淨名記云。皆言恐者。尊重聖典。兼示無執。三重階降。經文義含為是何教。所以立名既通。解義難局。或以偏圓而釋。或約正接而伸。不固執之。乃云欲擬。問曰。小教不談界外。二乘但謂無生。何嘗要心。生方便耶。答曰。法性之土。雖昔未聞變易之身。在後當受。何者期心趣果秉志修因。欲出煩惱之方。願入涅槃之境。未亡取捨還有死生。如是之懷。寧逃作意歟。人不曉之。却云約大乘判。謬之甚矣。問曰。是時過意地住在智業中是則大論明於實報既是智生。何故淨名定於十地。猶通意生耶。答曰。淨名記云。一者但是未極名意。二帶教道挫之言意。問曰。寶性論云。二乘於無漏界。生三種意陰。未審意生意陰同異云何。答曰。釋籤解云。二乘在彼三中之一。今通言之故云三種。非謂二乘盡具三也。言意陰者。由意生陰名為意陰。又作意生陰。名為意陰。又意即是陰。名為意陰。前之兩釋從因得名。後之一釋從果立號。荊溪既云。二乘在彼三中之一。此乃當於安樂法意。是則經與論文。名雖小異。義實大同。昔因講次。聊述梗概。今附此集。刊助來哲。
增數譬喻篇第五十三
太虛水月。
並喻體空。
兔角龜毛皆況名假。
因動背定。
比舟行而岸移。
由妄迷真。
譬雲駛而月運。
六道生死。
若朽故之火宅。
諸佛涅槃譬清涼之寶渚。
今欲開解遂集譬喻。
俾聞法人見月亡指。
冀修行者。
到岸捨筏。
故引而伸之。
阿波陀那。
此云譬喻。
文句云。
譬者比況也。
喻者曉訓也。
至理玄微。
抱迷不悟。
妙法深奧。
執情奚解。
要假近以喻遠。
故借彼而況此。
涅槃經說喻。
Existing SW for
Word or char to annotate
:
WD
Lookup domain:
Core
Medical
At:
Id of line
Line:
Text of line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make attributions.
First
Previous
Next
Last
Searching Wikidata
Type:
No selection
Literary Work
Human
CBDB
Buddhist Author Authority Database ID
ctext work ID
Login
Login
×
User:
Password: